艺术学院5月18日讯(记者高武浩 万锴报道)作为一名访学的学者,让他接触到“可持续”并且他身体力行,深刻地意识到可持续发展理念将给社会乃至人类带来重要的影响,他就是“可持续之道”下的行者杨建军。

专访杨建军老师
寻求瓶颈下的突破
《持续之道——国际可持续设计作品(巡回)展暨设计创新论坛》首次亮相华东交通大学艺术学院,在这背后杨建军也是积极的推动者,同时这也是学院寻求发展与突破的开端。杨建军说,我们艺术设计系,成立有15年,我们的发展也遇到了瓶颈,在师资队伍、专业成果、学科建设、影响力等方面,纵观全国的院校水平,我们是急需改革和发展的,同时我们也积极响应学校“引进来,走出去”的政策。在去年我作为去清华深造的学者,初次和“可持续”相接触,也让我了解到《持续之道——国际可持续设计作品(巡回)展,在与学院领导的沟通和与周浩明教授的协商下,画展也正式在交大落幕。也无疑给我们提供一个好的开端和机遇,首先清华大学可持续设计研究所,在国内是一流的,在国际上也有很大的影响力。我们以此作为平台来发展自身,能够快速缩短我们的差距,也搭建了我们与国内国际的设计院校交流平台。“可持续”这一研究也向我们提供了目标和方向,这也成为我们学科建设的重点,况且这一研究在省内也是独一份的存在,这成为我们寻求瓶颈下突破的第一步和良好开端。
“可持续”设计理念的重要性
早些年的时候,在“可持续”设计方面,有很多不同的看法和做法。例如有人理解“可持续”就是绿色,而把绿色理解为绿颜色。更有甚者在荒山开采完之后,将其涂上绿颜色的油漆,这与真正的绿色是背道而驰的。现在说起来好像是一个笑话,但这确实存在过。
所以对于中国人来说,理清概念很重要。那么,针对现今的社会环境,究竟该怎样理解可持续的理念?杨建军认为,“可持续”理念就是理念层面上宏观的东西,是最高层面的观念,即可持续发展的概念。可持续不是一种设计的方法,也不是一种设计的风格,实际上就是一个观念,是从伦理的角度产生出的观念。其定义通俗地讲就是,我们现在因满足自己的需要而所做的事情、所享用的东西不能影响子孙后代那时候的需求,也就是说任何人在任何时候都不能透支本应属于子孙后代的东西,只有这样才能使人类得到永续发展。对于一个有责任的设计师或者社会工作者来说,这是他们工作生活的基本原则。必须承认,可持续设计就是要强调这么一个责任,以此来保证所做的事情不影响后代。怎样实现这个观念,有很多种方法,只要你有意识地去做,就一定能做好。对此,杨建军还觉得可持续发展原则应该成为社会一切工作最根本的指南,“只有把可持续这个理念贯彻好,才能保证地球环境能够更好地延续下去,从而确保人类自身能够延续下去,而且能够让后代活得更好。宏观上的东西可能说起来有点空,但还必须要这么提,如果现在不提,不朝着这个方向去努力的话,一定会有很多负面的东西影响到我们,最后积重难返,那时候再后悔恐怕就来不及了。”

老师讲述“可持续之道”
教师和学生的责任
杨建军认为,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并没有否认满足当代人的需要,即不能影响当代人获得良好的生活,毕竟多数人都不希望自己过苦行僧式的生活。而我们的教师和学生,在“可持续”的建设中一定要具有指向和指导性作用,我们要运用自己的专业去向社会讲解、说明、指导。那建筑来说吧,如果人们把“可持续”的建筑理解为“搭棚子”,那么像原始人那样搭建一个最简单的棚子就是最“可持续”了,但是在这棚子里怎么生活呢?其实评价一个室内空间是否“可持续”最基本的就是要看是否满足正常的使用功能。如果“可持续”到无法使用,冬天穿着棉袄在里面还瑟瑟发抖,那么这个建筑你能说是“可持续”的吗?根本就是不健康的,又何谈可持续?所以在“可持续”中,教师和学生,一定要敢担当、肯担当,只有这样的心性才能“可持续”发展。
小编语:可持续发展是设计者的最高境界,虽然该理念尚未普及,但是在生态环境形势日益严峻的今天,可持续设计是一种未来势在必行的趋势,而杨建军也在用它的实际行动,阐述着“可持续之道”下的行者。
责任编辑:刘晓宁